展開全部首都師范大學師2113資力量學校現有教職5261工41022,500 人,在1,663 名專任教師1653中正高職稱人回數394 人,副答高職稱人數688 人, 博士1,054 人, 碩士501 人,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94%。目前學校已擁有一批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專家、學者。在校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7 人,俄羅斯工程院院士1 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1 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 人,國家教育部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1 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0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2 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者12 人,入選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3 人,入選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3 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13 人,入選“北京學者計劃”6 人,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2 人,入選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計劃30 人,入選北京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資助計劃16 人,北京市創新團隊建設計劃20 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9 人,入選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109 人,入選長城學者培養計劃18 人,教育部創新團隊3 個。學校另有64 名教師榮獲曾憲梓高師教師獎、霍英東青年教師教學獎和科研獎。www.odisxu.buzz*??*?
歷史沿革
首都師范大學1954年,北京師范學院創建。
答:首師大的師范與非師范是這么分的,每個學院都有師范班,也就是說每個專業你都可以選擇是上師范班或者非師范班的。是報考的時候就會報好了是不是師范生,以上的專業生物科學是有師范班和其他的幾個班的,其他的那倆個專業應該也是同樣的情況,所
1960年,華北人民大學哲學系、政教系并入。
答:你從朝陽區的北京化工大學(地址和平東橋)出發,可以坐特8到花園橋東下車,這樣可以直接到達首都師范大學。 如果要報名首都師范大學的普通話考試,可以去首師大教一樓118室報名。
1962年,北京工農師范學院、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并入。
答:首都師大非211非985,因此錄取線不高。一般考個330,如果復試沒問題的話都可以上的。當然具體情況要看當年考該專業的上線人數以及錄取人數了。總之考得越高越好。 首都師范大學建于1954年,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師范,是國家”雙一流
1956年,由華東師范大學音樂系、東北師范大學音樂系、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和音樂系合并升格為北京藝術師范學院。
答:首都師范大學,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于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首都師范大學更多信息和資訊。
1960年,北京藝術學院創建。
答:第059回 許諸裸衣斗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第060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1961年,北京藝術師范學院并入北京藝術學院。
1964年,北京藝術學院、北京師范專科學校部分并入。
北二區1978年,北京師范學院分院、北京師范大學一分校、北京師范大學二分校、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相繼創建。
1979年,體育系分出,恢復北京體育師范學院。
1980年,北京師范學院被北京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市屬重點大學。 ?
1980年,北京外國語學校并入,三校合并,定名為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
1985年,北京外國語學院分院劃入北京聯合大學,定名為北京聯合大學外國語師范學院。
1992年,由北京師范學院、北京師范學院分院、北京聯合大學外語師范學院合并,組建首都師范大學。
1999年,北京第三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并入。[1]
2011年5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
2011年12月,北京市幼兒師范學校整體并入,與該校學前教育專業組成學前教育學院。[3]
2014年4月,教育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首都師范大學;同年11月,入選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改革項目。 ?
2017年,首都師范大學進入“雙一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數學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建設學科。[4]
2018年4月13日,成為京港大學聯盟創始成員。
2018年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名單,首都師范大學入選。 ?
2019年2月,學校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5]
2020年4月5日,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音樂學(師范)、音樂表演、錄音藝術、舞蹈學(師范,含京籍單列)、初等教育學院的音樂學(初等教育,師范)專業取消現場考試,采用考生提交視頻材料進行考核。[6]
2020年5月,武書連2020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中,首都師范大學排名第109位。[21]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5年10月,首都師范大學下設文學院、歷史學院、政法學院、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管理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系、化學系、生命科學學院、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教育技術系、初等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學院、燕都學院、良鄉校區基礎學部、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文化學院、京疆學院等27個院系以及大學英語教研部、體育教研部、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獨立學院);共開設專科專業1個(學前教育)、本科專業56個,65個專業方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其中教師教育類專業(方向)14 個,非教師教育類專業(方向)51個。 二級學院/直屬系 專業代碼 專業(方向)名稱 學制 學科門類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050101 漢語言文學(師范) 4年 文學 漢語言文學 4年 文學 050107T 秘書學 4年 文學 130304 戲劇影視文學 4年 藝術學 050103 漢語國際教育 4年 文學 120210 文化產業管理 4年 管理學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060101 歷史學(師范) 4年 歷史學 歷史學(基地班方向) 4年 歷史學 歷史學(文化遺產方向) 4年 歷史學 060102 世界史 4年 歷史學 060103 考古學 4年 歷史學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師范) 4年 法學 010101 哲學 4年 哲學 030101K 法學 4年 法學 030302 社會工作 4年 法學 030201 政治學與行政學 4年 法學 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120403 勞動與社會保障 4年 管理學 120401 公共事業管理 4年 管理學 120102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4年 管理學 120801 電子商務 4年 管理學 020401 國際經濟與貿易 4年 經濟學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040101 教育學 4年 教育學 071101 心理學 4年 理學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 040106 學前教育(師范) 4年 教育學 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050201 英語(師范) 4年 文學 英語 4年 文學 050202 俄語 4年 文學 050203 德語 4年 文學 050204 法語 4年 文學 050205 西班牙語 4年 文學 050207 日語 4年 文學 首都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070101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 4年 理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 4年 理學 070102 信息與計算科學 4年 理學 071201 統計學 4年 理學 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 070201 物理學(師范) 4年 理學 080706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4年 工學 首都師范大學化學系 070301 化學(師范) 4年 理學 070302 應用化學 4年 理學 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071001 生物科學(師范) 4年 理學 生物科學 4年 理學 071002 生物技術 4年 理學 首都師范大學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 070501 地理科學(師范) 4年 理學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學 4年 理學 120901K 旅游管理 4年 管理學 081202 遙感科學與技術 4年 工學 首都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 040104 教育技術學 4年 教育學 首都師范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080706 信息工程 4年 工學 080907T 智能科學與技術 4年 工學 080901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師范) 4年 工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4年 工學 080701 電子信息工程 4年 工學 080902 軟件工程 4年 工學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130202 音樂學(師范) 4年 藝術學 音樂學 4年 藝術學 130205 舞蹈學 4年 藝術學 130308 錄音藝術 4年 藝術學 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130401 美術學(師范) 4年 藝術學 美術學(藝術市場方向) 4年 藝術學 130402 繪畫 4年 藝術學 130502 視覺傳達設計 4年 藝術學 130503 環境設計 4年 藝術學 130508 數學媒體藝術 4年 藝術學 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040107 小學教育(師范) 4年 教育學 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 050102 漢語言 4年 文學 參考資料:?
.
師資力量
校園一角截至2019年9月,首都師范大學共有教職工2510人,在1657名專任教師中正高職稱人數380人,副高職稱人數669人,博士1049人,碩士488人,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93%。在校工作的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7人,俄羅斯工程院院士1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4人,國家教育部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1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9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2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者12人,入選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5人,入選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12人,國家級百千萬人才12人,入選“北京學者計劃”6人,首都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工程2人,入選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計劃30人,入選北京市高層次人才引進資助計劃16人,北京市創新團隊建設計劃20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9人,入選青年拔尖人才培養計劃109人,入選長城學者培養計劃18人。入選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北京市教學團隊8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學校另有64名教師榮獲曾憲梓高師教師獎、霍英東青年教師教學獎和科研獎。[7][22]
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兼職):匡廷云、林群、楊國楨、張杰、姚建年[7]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兼職):劉先林[7]
俄羅斯工程院院士(1人,專職):宮輝力[7]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1人,專職):宮輝力[7]
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者(9人):方復全、劉兆理、葛根年、李海梁、任東、徐飛、馬力耕、付紅兵、張愛兵[8]
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9人):任東、孟繁華、吳相洲、方復全、王德勝、劉樂賢、葛根年、金壽福、夏靜[9] 國家級教學團隊 序號 名稱 負責人 院系 獲評年度 1 地理學教學團隊 宮輝力 資源環境與旅游學院 2008 2 世界近現代史教學團隊 徐藍 歷史學院 2008 3 文學理論教學團隊 陶東風 文學院 2009 4 漢語言文字學教學團隊 周建設 文學院 2009 5 信息工程教學團隊 關永 信息工程學院 2009 6 本科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 何書元 數學科學學院 2010 參考資料:? 教育部創新團隊 序號 名稱 負責人 獲評年度 1 幾何分析 方復全 2011 2 城市地面沉降監控技術與演化機理研究 關鴻亮 2011 3 昆蟲演化與環境變遷 任東 2011
.
學科建設
截至2015年10月,首都師范大學共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碩士點14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博士點97個,博士后流動站16個;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8個,北京市二級重點學科6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建設學科1個,北京市二級重點建設學科11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培育學科4個,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 ?
??重點學科
首師本部北京市“211工程”重點學科(9個):首都基礎教育創新與現代化、中外歷史與文明、中國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化 文學院、思想政治教育與哲學研究、藝術教育與藝術理論、基礎數學與應用數學、遺傳與生物工程、城市地理信息技術與首都圈生態環境保護利用、光物理科學與技術 ?
國家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基礎數學、植物學、中國古代文學、世界史 ?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二級學科):美術學 ?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1個):數學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11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文藝學、漢語言文學、俄語言文學、音樂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遺傳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美術學
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2個):教育學、外國語言文學
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13個):宗教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基礎心理學、光學、物理化學、細胞生物學、通信與信息系統、地圖制圖與地理信息工程、旅游管理、自然地理學、計算機應用技術、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分析化學
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數字文獻學、數學與信息技術
??學科排名
2013年,首都師范大學共有17個學科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學科水平評估(博士一級授權學科15個),其中5個學科進入中國前十,7個學科進入中國前20%,在中國綜合性大學中排名第36位,在中國地方大學和市屬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評估驗收工作中,該校8個重點(建設)學科獲評“優秀”。 ?
2012年,首都師范大學共有17個學科參加教育部組織的學科水平評估(博士一級授權學科15個),其中世界史(第4名)進入參評學科的前10%;教育學(6)、中國語言文學(12)、音樂與舞蹈學(7)、美術學(5)、數學(13)、統計學(15)等6個學科進入參評學科的前20%;哲學(18)、中國史(17)、地理學(9)、生物學(26)等4個學科進入參評學科的前30%。該校進入前20%的學科數量(7個)在中國師范大學中位居第四,在地方大學(與南京大學并列)和北京市屬高校中均位居第一。[10]
??學位點 學術型碩士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代碼 名稱 代碼 名稱 0101 哲學 010101 馬克思主義哲學 010102 中國哲學 010103 外國哲學 010104 邏輯學 010105 倫理學 010106 美學 010107 宗教學 010108 科學技術哲學 0301 法學 030101 法學理論 030102 法律史 030103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030104 刑法學 030105 民商法學 030106 訴訟法學 030107 經濟法學 030108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030109 國際法學 030110 軍事法學 0302 政治學 030201 政治學理論 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 030203 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030204 中共黨史 030206 國際政治 030207 國際關系 030208 外交學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03050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030502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0305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030504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6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0401 教育學 040101 教育學原理 040102 課程與教學論 040103 教育史 040104 比較教育學 040105 學前教育學 040106 高等教育學 040107 成人教育學 040108 職業技術教育學 040109 特殊教育學 040110 教育技術學 0401Z1 *教師教育 0401Z2 *初等教育學 0401Z3 *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 0402 心理學 040201 基礎心理學 040202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40203 應用心理學 0501 中國語言文學 050101 文藝學 050102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050103 漢語言文字學 050104 中國古典文獻學 050105 中國古代文學 050106 中國現當代文學 050107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050108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050120 *文化產業 050121 *影視文學 050122 *文化研究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050201 英語語言文學 050202 俄語語言文學 050203 法語語言文學 050204 德語語言文學 050205 日語語言文學 050206 印度語言文學 050207 西班牙語語言文學 050208 阿拉伯語語言文學 050209 歐洲語言文學 050210 亞非語言文學 050211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0503 新聞傳播學 050301 新聞學 050302 傳播學 0503Z1 媒介經濟學 0503Z2 編輯出版學 0601 考古學 060101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0602 中國史 060201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 060202 歷史地理學 060203 歷史文獻學 060204 專門史 060205 中國古代史 060206 中國近現代史 0603 世界史 060301 世界史 060120 *全球史 060121 *國際關系史 0701 數學 070101 基礎數學 070102 計算數學 07010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070104 應用數學 070105 運籌學與控制論 070120 *數學教育 070121 *數學物理 070122 *數學與信息技術 0702 物理學 070205 凝聚態物理 070207 光學 0703 化學 070301 無機化學 070302 分析化學 070303 有機化學 070304 物理化學 070305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0705 地理學 070501 自然地理學 070502 人文地理學 070503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0709 地質學 070905 第四紀地質學 0710 生物學 071001 植物學 071002 動物學 071003 生理學 071004 水生生物學 071005 微生物學 071006 神經生物學 071007 遺傳學 071008 發育生物學 071009 細胞生物學 07101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1 生物物理學 071012 生態學 0712 科學技術史 無 無 0713 生態學 無 無 0714 統計學 無 無 0803 光學工程 無 無 0805 材料科學與工程 080501 材料物理與化學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081001 通信與信息系統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081201 計算機系統結構 081202 計算機軟件與理論 081203 計算機應用技術 0812Z1 *高可靠嵌入式系統 0812Z2 *智能應用技術 0815 水利工程 081501 水文學及水資源 0816 測繪科學與技術 081603 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083001 環境科學 083002 環境工程 0835 軟件工程 無 無 1202 工商管理 120203 旅游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1204Z1 *公共管理信息化理論與技術 120401 行政管理 120402 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 120403 教育經濟與管理 120404 社會保障 120405 土地資源管理 1302 音樂與舞蹈學 130201 音樂學 130202 舞蹈學 1304 美術學 130401 美術學 1305 設計學 130501 設計藝術學 專業學位型碩士 代碼 名稱 0252 應用統計 0451 教育 0453 漢語國際教育 0454 應用心理 0551 翻譯 0651 文物與博物館 0852 工程 1252 公共管理 1351 藝術 參考資料:? 博士學位授權點 一級學科 所含二級學科 代碼 名稱 代碼 名稱 0101 哲學 010101 馬克思主義哲學 010102 中國哲學 010103 外國哲學 010104 邏輯學 010105 倫理學 010106 美學 010107 宗教學 010108 科學技術哲學 030206 國際政治 030207 國際關系 030208 外交學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03050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030502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030503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030504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 030506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0401 教育學 040101 教育學原理 040102 課程與教學論 040103 教育史 040104 比較教育學 040105 學前教育學 040106 高等教育學 040107 成人教育學 040108 職業技術教育學 040109 特殊教育學 040110 教育技術學 0401Z1 *教師教育 0401Z2 *初等教育學 0401Z3 *少年兒童組織與思想意識教育 0402 心理學 040201 基礎心理學 040202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040203 應用心理學 0501 中國語言文學 050101 文藝學 050102 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050103 漢語言文字學 050104 中國古典文獻學 050105 中國古代文學 050106 中國現當代文學 050107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050108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050120 *文化產業 050121 *影視文學 050122 *文化研究 0502 外國語言文學 050201 英語語言文學 050202 俄語語言文學 050203 法語語言文學 050204 德語語言文學 050205 日語語言文學 050206 印度語言文學 050207 西班牙語語言文學 050208 阿拉伯語語言文學 050209 歐洲語言文學 050210 亞非語言文學 050211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0601 考古學 060101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 0602 中國史 060201 史學理論及史學史 060202 歷史地理學 060203 歷史文獻學 060204 專門史 060205 中國古代史 060206 中國近現代史 0603 世界史 060301 世界史 060120 *全球史 060121 *國際關系史 0701 數學 070101 基礎數學 070102 計算數學 07010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070104 應用數學 070105 運籌學與控制論 070120 *數學教育 070121 *數學物理 070122 *數學與信息技術 0705 地理學 070501 自然地理學 070502 人文地理學 070503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0710 生物學 071001 植物學 071002 動物學 071003 生理學 071004 水生生物學 071005 微生物學 071006 神經生物學 071007 遺傳學 071008 發育生物學 071009 細胞生物學 071010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071011 生物物理學 071012 生態學 0713 生態學 無 無 0714 統計學 無 無 0803 光學工程 無 無 1302 音樂與舞蹈學 130201 音樂學 130202 舞蹈學 1304 美術學 130401 美術學 注: “ *”為自主設置專業?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6個):歷史學、生物學、數學、中國語言文學、教育學、物理學、考古學、世界史、生態學、統計學、藝術學、心理學、地理學、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 ?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15年10月,首都師范大學共有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北京市級特色專業10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北京高等學校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北京市級精品課程29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20部、國家級精品教材5部、北京高等教育經典教材1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57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7部;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教師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個,北京市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個, 北京高等學校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4個。 ?
國家級特色專業(7個):小學教育、數學與應用數學、地理信息系統、漢語言文學、軟件工程、西班牙語、俄語 ?
北京市級特色專業(10個):小學教育、數學與應用數學、地理信息系統、漢語言文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與生物技術、世界歷史、英語語言文學、心理學、俄語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地理科學與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11]
北京市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生物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多語種實驗教學中心、美術教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司法矯正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范燕寧)、21世紀音樂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楊青)、歷史學科教學和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劉新成)[12]
市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1個):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孟繁華) ?
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實踐教育基地[13]
北京高等學校示范性校內創新實踐基地(2個):教師教育校內創新實踐基地、語言類校內創新實踐基地 ?
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個,不全):歷史學[14]
北京高等學校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4個):北京凱思昊鵬軟件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北海幼兒園、芳莊三幼、安華二幼、首都師大幼教中心、青苗幼兒園,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
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鋼琴、代數學、音樂教育學、大學生心理健康、地理信息系統、世界近現代史、文學理論、美學、電路分析、中國近代史綱要、教育研究概論、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 ?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門):細胞生物學 ?
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20世紀國際關系的歷史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美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音樂教育學、大學生心理健康、電路分析、教育研究概論[15]
教師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兒童發展、幼兒游戲與指導、幼兒科學教育與活動指導、小學生品德發展與道德教育、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書法技能培養、中學美術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教師職業道德[16]
國家級精品教材(5部):《美術教育學新編》、《微分幾何(第四版)》、《近世代數初步(第2版)》、《編排設計基礎》、《新編書法教程》[17]
??教學成果
截至2015年10月,首都師范大學共獲得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3項(含合作項目),北京市優秀教學成果獎96項;獲得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項,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8項,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9項。 ?
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項):《情與理的交鋒——英國財產繼承研究1200-1800》(陳志堅)、《天道人妖:中古<五行志>的怪異世界》(游自勇) ? 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 序號 姓名 項目名稱 獲獎年度 1 高德偉 高師開設性健康課的探索與實踐 1997 2 劉新成 創設合作共同體,構建實踐取向的教師教育模式 2009
對外交流
良鄉首都師范大學是國家教育部批準的可以接受外國留學生和港、澳、臺學生的院校之一,也是京港大學聯盟校。留學生培養本、碩、博全覆蓋,來自146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9年3月)。學校是北京市屬高校中唯一一個教育部授予的來華留學示范基地,是教育部中國政府獎學金本科來華留學生預科教育基地,也是入選北京市首批“北京華文教育基地”的四所高校之一。學校成立西歐研究中心,同時入選北京市“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 ?
截至2019年3月,首都師范大學已同45個國家和地區的243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系,并成立6所孔子學院和1所獨立孔子課堂,即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孔子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孔子學院、意大利威尼斯大學孔子學院、秘魯皮烏拉大學孔子學院、紐約州立布法羅大學孔子學院、德國不來梅孔子學院和匈牙利匈中雙語學校獨立孔子課堂。同澳大利亞福林德斯大學聯合培養了581名教育碩士。 ?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5年10月,首都師范大學共建有1個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民政部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5個省、部級設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實驗室,1個北京實驗室,10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工程實驗室。 ?
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電子系統可靠性與數理交叉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8]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北京城市環境過程與數字模擬實驗室[18]
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國家歷史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三維信息獲取與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太赫茲光電子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8]
民政部重點實驗室(1個):災害評估與風險防范民政部重點實驗室[18]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空間信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8]
北京實驗室(1個):水資源安全北京實驗室[18]
北京市工程實驗室(1個):無損檢測新技術北京市工程實驗室[18]
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北京市太赫茲與紅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8]
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2個):檢測成像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高可靠嵌入式系統北京市高等學校工程研究中心[18]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0個) 序號 名稱 獲批年份 1 資源環境與地理信息系統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002 2 太赫茲波普與成像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002 3 納米光電子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002 4 學習與認知實驗室 2002 5 DNA損傷應答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011 6 電子系統可靠性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011 7 植物基因資源與低碳環境生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011 8 光功能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013 9 超材料與器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014 10 輕型工業機器人與安全驗證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2015
科研成果
2006年至2015年10月,首都師范大學共獲批“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及子課題14項,獲批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31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64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4項,“863”計劃項目及子課題22項,“973”計劃合作項目18項;獲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第二單位),北京市科學技術獎13項,省部級以上獎勵194項。2014至2015學年度科研項目總經費9992余萬元。 ?
首都師范大學從1996年到2005年,完成著作1111部,發表論文35194篇,其中202篇(到2004年)被SCI收錄,63篇被EI收錄,獲得6項發明專利權,10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18項,其中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級社科獎12項,部社科一等獎1項,部社科三等獎3項,北京市社科一等獎12項,北京市社科二等獎58項。 理工科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1993-2014) 序號 獲獎成果 姓名 獎項 年份 1 有限群及模表示輪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993 2 高濃度有機廢水的厭氧生物處理技術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93 3 非晶態合金鐵磁性、亞鐵磁性及能帶結構的研究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994 4 模擬血管內皮舒張因子及前藥設計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94 5 Kac-Moody代數及有限維可解李代數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1995 6 北京山區地域系統及其優化開發研究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96 7 北京地區物候觀測與基礎物候學研究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97 8 激光表面增強光譜技術及應用研究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97 9 數字血管減影系統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97 10 非線性發展方程行波解及平衡解的穩定性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1999 11 計算機組成原理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99 12 應用費曼路徑積分及超對稱性量子力學方法研究AB散射,聚合物纏繞及含時系統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1999 13 齊性Siegel域與蛋型擬凸域的研究 殷慰萍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0 14 《高等代數》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第二單位) 2000 15 侏羅紀喜花昆蟲作為被子植物起源的證據 任東 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2 16 高維氣體動力學中非線性現象的研究 李杰權、張朋 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2004 17 有限群表示論 魯自群 、朱一心 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5 18 真三維虛擬旅游與景區規劃設計系統 宮輝力 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 2005 19 首都地下水資源空間分析系統 宮輝力 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 2006 20 植物無糖組培快繁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 何奕騉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第二單位) 2008 21 中國小麥品種品質評價體系建立與分子改良技術研究 晏月明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08 22 臨界點理論中的流不變集與橢圓型方程的解 劉兆理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8 23 苛刻環境下高速高可靠串行通信總線 關永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9 24 北京濕地監測技術方法與生物多樣性研究 宮輝力 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2009 25 遙感測圖業務平臺研制及重大工程應用 宮輝力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09 26 圖的對稱性 杜少飛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2009 27 北京地區地面沉降監控關鍵技術及其工程應用 宮輝力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1 28 新型嵌入式三模冗余容錯計算機 張偉功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11 29 SpaceWire形式化驗證和SpaceFibre的樣機研制 關永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2 33 地面移動激光集成關鍵技術方法、軟硬件產品與應用示范 宮輝力 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2 30 SSW車載激光建模測量系統 宮輝力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12 31 中國中生代晚期昆蟲與植物協同演化研究 任東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012 32 太赫茲波譜與成像理論及功能器件基礎研究 張存林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第二單位) 2013 33 多渠道農業信息獲取系統及應用 張樹東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13 34 中遠距離三維激光掃描與建模技術研究及應用 張愛武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2013 35 幾何拓撲 方復全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4 參考資料:? 2001年至2014年文科科研省部級及以上獲獎情況 成果名稱 獲獎作者 年份 等級 獎勵名稱 中國詩歌通史(十一卷本) 趙敏俐 2014 特等獎 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自由摹狀詞理論研究 馮艷 2014 一等獎 中國近現代教科書史 石鷗 2014 一等獎 甲骨拼合續集 黃天樹 2014 二等獎 當代中國文藝學研究(1949-2009) 陶東風 2014 二等獎 北京審美文化史 鄒華 2014 二等獎 北魏政治史(全九冊) 張金龍 2014 二等獎 中世紀西歐基督教文化環境中“人”的生存狀態研究 劉城 2014 二等獎 漢代監獄制度研究 宋杰 2014 二等獎 河南早期刻畫符號研究 袁廣闊 2014 二等獎 Neural correlates of binding features within- or cross-dimensions in visual conjunction search: An fMRI study 魏萍 2014 二等獎 嚴格科學地實現素質教育--教師的專業 寧虹 2014 二等獎 學生成績提高的原理與策略——義務教育生產函數分析 薛海平 2014 二等獎 學校師生沖突的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以微觀政治社會學為理論視角的研究 田國秀 2014 二等獎 甲骨拼合集 黃天樹 2013 二等獎 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北京美術史(上、下) 李福順 2013 二等獎 “鄉紳入侵”:英國都鐸王朝議會選舉中的異常現象 劉新成 2013 三等獎 公立學校200 年:問題與變革 勞凱聲 2013 三等獎 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 趙敏俐 2013 三等獎 藏傳佛教藝術發展史 謝繼勝、主編 2013 三等獎 宋本《切韻指掌圖》研究 李紅 2012 一等獎 北京市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說理 陳嘉映 2012 二等獎 復歸與重構--當代美國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變革 朱曉宏 2012 二等獎 知識.權力.課程--政策視野中的課程研究 蔣建華 2012 二等獎 Effects of encoding and retrieval on the mechanism of item +context binding 肖鑫 2012 二等獎 教育生產函數與義務教育公平 薛海平 2012 二等獎 五四時期社會文化嬗變研究 梁景和 2012 二等獎 宋教仁思想研究 遲云飛 2012 二等獎 中世紀英國財政史研究 施誠 2012 二等獎 現代詩的再出發:中國四十年代現代主義詩潮新探 張松建 2012 二等獎 漢語歷史語法研究 洪波 2012 二等獎 新樂府辭研究 張煜 2012 二等獎 陽關、生命和雕塑的樂土:中外雕塑公園研究 陶宇 2012 二等獎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三重意蘊及其超越性 劉新成 2011 二等獎 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北京市中小學生思想道德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研制與跟蹤測評 藍維 2011 二等獎 學校變革中的校長領導力 張爽 2011 二等獎 重新理解教育——來自教師發展學校的報告 寧虹 2011 三等獎 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897-1949)及百年中國教科書圖說(1949-2009) 石鷗 2011 三等獎 兒童的成長:另一種記憶——學校道德氛圍的改造與重建 朱曉宏 2011 三等獎 False belief understanding: Children catch it from classmates of different ages 王異芳 2011 三等獎 中國城鎮學生教育補習研究 薛海平 2011 三等獎 中國高等教育治理:現實還是理想? 陳正華 2011 三等獎 生命德育論 劉慧 2011 三等獎 Distinct Neural Mechanisms for Repetition Effects of Visual Objects 郭春彥 2010 一等獎 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中國新時期文學30年(1978——2008) 陶東風 2010 一等獎 北京美術史(上、下) 李福順 2010 一等獎 可持續發展與人的發展 陳新夏 2010 二等獎 先秦哲學沉思錄 白 奚 2010 二等獎 兒童的成長:另一種記憶——學校道德氛圍的改造與重建 朱曉宏 2010 二等獎 論科學教育研究與科學教育改革 丁邦平 2010 二等獎 論憲法修改程序 杜強強 2010 二等獎 文化與文明史比較研究 何平 2010 二等獎 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 宋杰 2010 二等獎 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上、下) 陳英杰 2010 二等獎 佩雷克研究 龔覓 2010 二等獎 中國共產黨反分裂反“臺獨”的斗爭及經驗研究 李松林 2010 二等獎 資本效率理論與產業增長 孫詠梅 2009 三等獎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荷馬社會研究 晏紹祥 2009 三等獎 漢藏工藝美術交流史 吳明娣 2009 三等獎 禮樂文化與中國文論早期形態研究 夏靜 2009 三等獎 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 趙敏俐 2009 三等獎 中古時期社邑研究 郝春文 2008 一等獎 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漢賦研究史論 蹤訓國 2008 一等獎 趙孟頫書法藝術 解小青 2008 二等獎 初中階段校本課程開發與校本化課程實施行動研究總報告 徐玉珍 2008 二等獎 臺灣教育改革縱論 崔萍 2008 二等獎 數學的觀念、思想和方法 郜舒竹 2008 二等獎 荷馬社會研究 晏紹祥 2008 二等獎 史學理論研討講義 寧可 2008 二等獎 中唐文人之社會角色與文學活動 馬自力 2008 二等獎 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 陶東風 2008 二等獎 永明體與音樂關系研究 吳相洲、馮蒸 2008 二等獎 黃天樹古文字論集 黃天樹 2008 二等獎 中華民國開國法制史 邱遠猷 2007 三等獎 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 20世紀的歷史巨變 齊世榮、徐藍 2006 一等獎 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中國古代歌詩研究_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 趙敏俐 2006 一等獎 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發展對策研究 王安國 2006 二等獎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與互聯網社交服務使用偏好的關系 雷靂 2006 二等獎 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forming memories for faces, names, and face-name associations 郭春彥 2006 二等獎 敬天與崇道 劉屹 2006 二等獎 解讀德里達的 楊生平 2006 二等獎 信用倫理研究 王淑芹 2006 二等獎 現代漢語的詩性空間 張桃洲 2006 二等獎 中唐詩歌嬗變的民俗觀照 劉航 2006 二等獎 全面提高北京市初中教育質量 喬際平 2006 三等獎 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兒童心理綜合量表 方平、王建平、羅崢、蔡紅 2006 三等獎 性倫理學新論 安云鳳、吳來蘇、王淑芹 2006 二等獎 中國師范教育史 馬嘯風、曹運耕、曹薇 2006 三等獎 現代漢詩的百年演變 王光明 2004 二等獎 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教育管理決策新論 孟繁華 2004 二等獎 現象學教育探析 寧虹 2004 二等獎 道教與唐代社會 王永平 2004 二等獎 南北朝八書二史疑年錄 許福謙 2004 二等獎 從《共產黨宣言》到“三個代表 聶月巖 2004 二等獎 民族主義的意義與悖論 林精華 2004 二等獎 青少年心理發展 雷靂 2004 二等獎 六朝書法與文化 王元軍 2004 二等獎 司空圖年普匯考 陶禮天 2004 二等獎 周漢詩歌綜論 趙敏俐 2004 二等獎 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 白奚 2003/7/3 一等獎 第三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中國比較教育理論建設的研究 王長純 2003/7/3 三等獎 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 王瑞蓀 2002 一等獎 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歐陽竟無佛學思想探微 程恭讓 2002 一等獎 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多卷本) 張燕瑾 2002 一等獎 東亞聯盟論研究 史桂芳 2002 二等獎 校本課程開發:概念解讀 徐玉珍 2002 二等獎 教育管理決策功能模型 孟繁華 2002 二等獎 重新理解教育--建設教師發展學校的思考 寧虹 2002 二等獎 雷神.龍神思想和信仰——中日語言文化的比較研究 李均洋 2002 二等獎 不同方向視覺運動追蹤的特性 丁錦紅 2002 二等獎 中國美術史 李福順 2002 二等獎 書法與中國文化 歐陽中石 2002 二等獎 20世紀后期的俄語學研究及發展趨勢 杜桂枝 2002 二等獎 新時期中國史學思潮 鄒兆辰 2002 二等獎 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 左東嶺 2002 二等獎 馬克思的工業革命理論與現時代 葉險明 2002 二等獎 新時期中國發展觀--兼當代國外發展觀的比較研究 范燕寧 2002 優秀獎 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會生活 郝春文 2002 三等獎 郭沫若中國歷史獎 傳統的批判——從傳統看精神文明建設 吳相洲 2001 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 - - - - - - - - - - - -
.-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首都師范大學據2015年12月圖書館官網信息顯示,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于19 54年建立,共有各類圖書文獻1000萬余冊(件),其中印刷型文獻298萬余冊,電子圖書679萬余冊,電子期刊20萬余冊;購買非書刊類數據庫88個,自建數據庫40個。圖書館形成了以歷史學、漢語言文學、數學、教育學等學科文獻為代表的重點學科資源體系。該館通過參加CALIS、BALIS和主持“北京高校網絡圖書館”項目建設等,通過開通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服務,可獲取全國絕大多數高校圖書館以及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等單位的文獻。
??學術期刊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首都師范大學主辦的社科類雙月刊,其前身是《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隨校名的變更改為今名。欄目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史學、哲學、法律、教育等領域,辟有“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世界歷史研究”、 “社會復雜性問題研究”、“專家訪談”、“博士論壇”、“百年文學透視”、“比較教育”等專欄。該刊入選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被《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收錄。[19]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首都師范大學主辦的科技類雙月刊,1976年創刊,1980年定為半年刊,1986年改為季刊并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公開發行,其前身為《北京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年隨校名的變更改為今名;被《數學文摘》、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收錄。 ?
文化傳統
校徽
校徽設計者:美術學院教師閆學峰 設計時間:2004年
校徽中心部分CNU大寫英文字母代表首都師范大學的英文縮寫,也是簡約易記的形象造型,字體造型莊重有力,特點突出且富有變化性,設計充分體現出豐富而具有內涵的象征性。敞開的書籍不僅是對傳統典型認知“教書育人”的尊重性保留,更是師范大學恒久不變的辦學宗旨。
設計整體在盡力保持傳統校徽造型概念及印象習慣的前提下,努力在造型設計方面尋求較大的突破,橄欖枝與學校英文字體采用錯動性建構造型,打破了傳統的造型對稱性,使設計帶有很強的革命性,不僅帶給人們視覺上的吸引,更產生心理的震動。而錯動性造型設計的深層理念在于她的象征性動意,代表著首都師范大學應是一所具有永不因循守舊、永遠積極進取、不斷突破自我、永久持續發展并且面向國際和開放理念與精神的大學。
校徽設計從整體上不僅僅做到了與傳統自然良好的結合,更在其基礎上做到了設計理念的準確表達與視覺造型的突破創新。 ?
校訓
為學為師、求實求新
《校訓琮》主題雕塑“為學”意味著教師要教書育人、勤勉治學;學生要勤奮學習,立志成才。
“為師”指的是首都師大是培育教師的搖籃,教師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學生既要獨善其身,又要兼善天下。
“求實”就是要求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治學、做事都要求真務實。
“求新”體現了時代精神,教師要努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為學為師,求實求新”的校訓從興學育人、培育師資的角度倡導“為學為師”,強調要學為人師,行為師范,從做人治學、干事創業的角度倡導“求實求新”,強調要實事求是,創新創造,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在職教師和未來教師的要求。 ?
校歌
首都師范大學校歌
作詞:潘亮、張大成 作曲:尹鐵良
沐浴著北京的朝陽,首都師大桃李芬芳。
校歌學子播種美 好的希望,青春點燃遠大的理想。
啊,首都師大,你是學子的母親。
首都師大,你是智慧的海洋。
為學為師,求實求新,如同破浪的雙槳。
首都師大,我們同你一起遠航!
伴隨著祖國的步伐,首都師大前程輝煌。
汗水滋潤教育的沃土,心血鑄就偉大的棟梁。
啊,首都師大,你是學子的母親。
首都師大,你是知識的殿堂。
為學為師,求實求新,化作騰飛的翅膀。
首都師大,我們同你一起高翔! ?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校長 孟繁華? 副校長 楊志成、李有增、李小娟、馬力耕 黨委書記 鄭萼 黨委副書記 繆勁翔 紀委書記 李中奇 參考資料:[23]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歷任黨委書記 姓名 任期 姓名 任期 凌莎 1954年至1958年 凌莎 1954年至1958年 楊伯箴 1962年至1964年 鮑城吉 1958年至1961年 馮佩之 1965年至1968年 楊伯箴 1961年至1964年 崔耀先 1973年至1983年 馮佩之 1965年至1968年 倉孝和 1983年至1984年 崔耀先 1977年至1983年 楊傳緯 1984年至1989年 何釗 1983年至1988年 林培黎 1993年4月至1997年8月 林培黎 1988年至1993年.4月 齊世榮 1989年8月至1993年4月 于洸 1993年4月至1997年8月 楊學禮 1997年8月至2001年11月 牛繼升 1997年8月至2001年1月 許祥源 2001年11月至2007年7月 謝維和 2002年4月至2004年2月 劉新成 2007年7月至2013年11月 劉利民 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 宮輝力 2013年11月至2017年12月? 許祥源 2004年2月至2004年12月 張雪 2006年7月至2015年3月- -
知名校友
注:首都師范大學建校60多年來為社會培養和輸送科學技術及管理人才10萬余人,各界校友們在各自的崗位上舒展抱負、發揮聰明才智,為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建設諧社會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很多校友已成長為單位、行業乃至國家之棟梁,部分校友整理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劉源:陸軍上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政委
劉利民: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總督學
首都師范大學肖培:中國人民共和國監察部副部長
李其炎:原中共中央委員,勞動部副部長
胡曉煉: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王蒙:原文化部部長、當代著名作家
靳諾: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全國婦聯副主席
高洪: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
李德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院長
劉新成: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康泠:原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第六、七屆書記處書記
謝伯陽:國務院參事、原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路建平:新華通訊社原副社長
武寅: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20]
紀連海: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百家講壇》主講
岳福洪: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王殿卿:原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常委副院長
何寧: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
趙多佳:北京電視臺臺長
常曉勇:共青團重慶市委副書記 ?
鄭登文: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副書記
王春杰:現任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李小豹:江西省萍鄉市委書記、萍鄉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
鈕小樺: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二中學校長
劉長銘:民盟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四中學校長
首都師范大學郭涵: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生導師、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一零一中學校長 ?
孟京輝: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北京丹尼國際舞臺表演藝術獎最佳導演獎獲得者
劉江:時尚傳媒集團總裁
侯小強:盛大文學董事、首席執行官
紀連海:北京市骨干教師,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
董浩:主持人、畫家,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北京國畫藝術家協會副會長
小柯(柯肇雷):中國內地男歌手、作詞家、作曲家、制作人,CCTV-MTV音樂盛典音樂特殊貢獻獎獲得者
樸樹:中國內地男歌手,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獲得者
白敬亭:中國內地男演員
參考資料-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展開全部首都師范大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3646361學好。首都師范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北京市屬重點大學,京港大學聯盟成員。1、院系專業:共有本科專業58個,專科專業1個。2、師資力量:首都師范大學共有教職工2510人,在1657名專任教師中正高職稱人數380人,副高職稱人數669人,博士1049人,碩士488人,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93%。3、學科建設:首都師范大學共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碩士點14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7個,博士點97個,博士后流動站16個;國家重點學科4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學科8個,北京市二級重點學科6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建設學科1個,北京市二級重點建設學科11個,北京市一級重點培育學科4個,交叉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2個。擴展資料首都師范大學創建于1954年,原名北京師范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師范;1960年后,華北人民大學、北京工農師范學院、北京藝術師范學院、北京師范專科學校等部分院系先后并入。1992年,北京師范學院分院并入,同年更名為首都師范大學。此后,北京聯合大學外國語師范學院、北京第三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北京市幼兒師范學校先后并入。*展開全部首都師范大學好,專業學科比較多,但師資力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433646361量相對于同類院校來說比較少,算是一個中高等的院校,下面是對首都師范大學的各方面介紹:1、學校簡介:首都師范大學建于1954年,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師范,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北京市與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2、師資力量:有教職工2,500人,在1,663名專任教師中正高職稱人數394人,副高職稱人數688人,博士1,054人,碩士501人,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94%。3、科研成果:學校設有98個研究所,建有北京市大學科技園。“十二五”以來,獲批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507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86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及子課題35項。“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及子課題11項, “863”計劃項目及子課題9項,“973”計劃合作項目17項,1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35項。擴展資料:首都師范大學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目前已同47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257所大學建立了校際交流合作關系,留學生培養本碩博全覆蓋,來自95個國家和地區。并成立5所孔子學院和2所獨立孔子課堂與1個孔子課堂協調辦公室,即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意大利威尼斯大學孔子學院、秘魯皮烏拉大學孔子學院。紐約州立布法羅大學孔子學院、德國不來梅孔子學院、匈牙利匈中雙語學校獨立孔子課堂、埃及盧克索大學獨立孔子課堂以及美國明尼蘇達州孔子課堂協調辦公室。同澳大利亞福林德斯大學聯合培養了641名教育碩士。學校歷來重視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來,先后被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國和北京市“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等學校”,并多次獲“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參考資料來源:首都師范大學官網—學校簡介本回答被網友采納*展開全部不錯。入選國家2113建設高5261水平大學公派4102研究生項目1653、國專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屬教育部來華留學示范基地、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北京市雙培外培計劃、北京華文教育基地;學科專業涵蓋文、理、工、管、法、教育,藝術等。擴展資料:首都師范大學創建于1954年,原名北京師范學院,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師范;1960年后,華北人民大學、北京工農師范學院、北京藝術師范學院、北京師范專科學校等部分院系先后并入。1992年,北京師范學院分院并入,同年更名為首都師范大學。此后,北京聯合大學外國語師范學院、北京第三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北京市幼兒師范學校先后并入。本回答被網友采納*展開全部首都師范大學當然好了80%的人留在了北京這可能的因為首都師范大學出來的學生用人單位都是爭待遇很好的,與其他師范類學校畢業出來的學生高得多不過想考進去也是很難的本回答被網友采納*展開全部說實話,那是因為首師大生源本身就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北京本地學生,畢業后當然就還在北京,待遇也就普通教師*www.odisxu.buzz*?*?
聲明:本網內容旨在傳播知識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文字及圖片版權歸原網站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