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刻讓你終于意識到了和對方階層不同?:階層的差異不是金錢的差異,而是文化的差異,是社會關系的差異。相關問題:為什么和未成年人有關的職業,社會階層總是相對較低?
關于階層的意識,最近的感受來自于我的一種焦慮。為什么削尖腦袋要讓自己的孩子上好的幼兒園、小學、高中、大學,然后出國?來自于一種會降低階層的恐懼。
好一些的幼兒園會教孩子鋼琴、舞蹈、樂理、輪滑等等,好的小學,甚至那些貴到離譜的私立小學,會教孩子擊劍、馬術、芭蕾、全英文授課等等。普通的幼兒園和小學只會保障孩子學會最基本的課程。
這只是你的孩子會在自身上和其他人產生的差距,更大的差距還有“圈子”,你在和什么樣的人群玩,積累了什么樣“能量”的人脈。
更可怕的是這個人和圈子的差距會逐漸加大,會越來越難跨越。一個普通小學畢業的學生,想要跨越“階層”到一個中產以上階層孩子的初中,首先感受到的會是格格不如。人家會的你不會,人家的知識水平你跟不上,你會變成闖入白天鵝領域的丑小鴨,這對孩子的心靈傷害是不可磨滅的。想要避免,只能保持在原先的階層里混,否則就要靠加倍的努力來融入這個高一級的階層。
到高中的時候,這種跨度會更困難,越成長,別人越是學到、接觸到比你多的東西,眼界比你寬廣,鴻溝與你加大。最后的感覺可能就是總統與乞丐的差距,前者可以同情后者的苦難,給予憐憫和幫助,而后者永遠無法想象前者的世界有多廣闊、生活有多愜意。
這就是為什么聰明的人總是在自己的極限范圍內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和環境,因為每跨越一個階層,意味著下一代可以有機會再跨越更上一個階層,這是一個家族興旺的秘訣。只有傻乎乎或者沒有野心的人才認為孩子怎樣都能成才。或者還有兩種情況,一是孩子是個天才,注定會榮耀一生不怕被埋沒,一是父輩已經站在足夠的高度,擁有足夠的能量和人脈,孩子可以隨意享受人生不需要受限制。
這是個人的思考和拙見,不一定對,看了權當交流吧。
老婆的一位朋友,剛結婚的小兩口想要移民去新西蘭,說想買一片牧場,說他們向往青青牧場與田園的詩意。為此還籌劃著去新西蘭考察一番,并且真誠地邀請我和老婆也去一起放羊。
被我拒絕了,因為我從小就放羊,后來念書那么多年,就是為了不再放羊。
聲明:本網內容收集自互聯網,旨在傳播知識僅供參考,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文字及圖片版權歸原網站所有。